
1. 全球半導體硅片進入黃金期,提前預定五年產能!
芯片采購網(wǎng)專注于整合國內外授權IC代理商現(xiàn)貨資源,芯片庫存實時查詢,行業(yè)價格合理,采購方便IC芯片,國內專業(yè)芯片采購平臺。
根據(jù)SEMI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1年全球硅片出貨量同比增長14%,總出貨量達到141.65 億平方英寸(MSI),收入同比增長13%,達到126.2億美元。
目前,長江倉儲、武漢新芯等客戶已與滬硅旗下的上海新生簽訂了2022年至2024年的長期供應協(xié)議。其中,預計2022年1月至6月的交易金額為1.55億元和8000萬元,而上述公司的交易金額為1.43億元和11月.03億元。
2. 2021 中國集成電路年銷售額首次突破萬億元,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
在半導體市場需求旺盛的引領下,2021 全球半導體市場年增長迅速。根據(jù)世界半導體貿易統(tǒng)計組織(WSTS)統(tǒng)計,2021 全球半導體銷售達到年度 5559 億美元,同比增長 26.2%。2021 年銷售總額為 1925 億美元,同比增長 27.1%。
2021年,中國半導體行業(yè)協(xié)會發(fā)布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。在國內宏觀經(jīng)濟運行良好的推動下,國內集成電路行業(yè)繼續(xù)保持快速穩(wěn)定的增長趨勢 中國集成電路路產業(yè)首次突破萬億元。據(jù)中國半導體行業(yè)協(xié)會統(tǒng)計,2021年 中國集成電路行業(yè)年銷售額 10458.3 億元,同比增長 18.2%。其中,設計行業(yè)的銷售額為 4519 億元,同比增長 19.6%的制造業(yè)銷售額; 3176.3 億元,同比增長 24.1%封裝試驗行業(yè)銷售額 2763 億元,同比增長 10.1%。
3. IC Insights:2021 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廠占全球份額 8.5%
世界著名的半導體分析機構 IC Insights 更新了《2022 麥克林報告更新了從全球到全球的報告 2026 純晶圓代工市場份額的變化。報告顯示,2021 年,中芯國際銷售額增長 全球OEM市場增長39% 26%。此外,華虹集團去年的銷售增長率是整個OEM市場的兩倍(華虹集團是 整個OEM市場為52% 26%)。因此,中國大陸在純晶圓OEM市場的份額 20onsemi代理21 年增加了 0.9 個百分點至 8.5%。
4. 集邦咨詢:2021 年至 2025 第三代功率半導體年復合增長率 48%
5. 大把AI芯片公司將于2023年倒閉
在過去的三年里,企業(yè)的戰(zhàn)略搖擺和行動變形隨處可見,就好像他們一個接一個地犯了一個錯誤。即使其他玩家親眼看到了各種失敗先例,他們也必須走到最后。這就是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。我聽說過無數(shù)的真相,無法逃脫重復他人失敗的生活。這是企業(yè)家的命運:不斷地嘗試錯誤和驗證。
不到五年,AI芯片經(jīng)歷了概念炒作、泡沫破滅、預期修正和改進。AI也有人堅定看好芯片的未來。
多位AI芯片公司的CEO都告訴雷網(wǎng),AI芯片不斷發(fā)展,著陸速度確實比他們預期的要慢。
2017年左右,傳統(tǒng)芯片制造商看到了它AI機會開始了AI芯片創(chuàng)業(yè),到2018年,做AI算法公司也開始開發(fā)自己的芯片。但2019年以后,新成立AI芯片公司越來越少,芯片研發(fā)和產品推出需要一定的周期,自然關注度下降。
即便AI特殊芯片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,但不能滿足最終應用的所有需求,客戶必須再次購買GPU,對于獨立AI魯勇指出,有強烈購買意愿的顧客并不多。
“AI當芯片熱度很高時,很多人認為AI可以獨立推動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探險技術CEO魯勇說:但后來慢慢發(fā)現(xiàn)AI芯片很難成為獨立的產品。
在AI英偉達是芯片領域的標桿AI芯片初創(chuàng)公司將取代和超越英偉達GPU作為目標,并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廣泛宣傳。
一般來說,芯片從項目批準到大規(guī)模生產大約需要2-3年,然后基于芯片開發(fā)開發(fā)平臺和相對完善的解決方案至少需要半年,到客戶端,客戶從新產品開發(fā)到大規(guī)模生產大約需要1-1.五年,就這樣一個全新的AI芯片大約需要4年時間才能大規(guī)模著陸。
在這個過程中,真正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是拋光的AI芯片公司的第一個障礙。
“AI芯片公司以AI芯片是為起點設計的,但是客戶對AI需求可能沒那么強烈。比如在安全行業(yè),即使能提供優(yōu)秀的產品AI能力,但客戶更關心的是ISP這些領域的客戶只會選擇(圖像信號處理器)性能ISP性能更好的產品。魯勇說:AI芯片公司只滿足非客戶AI只有在功能的基本需求之后,我們才能充分發(fā)揮自己AI的優(yōu)勢。
這個問題足以困住很多AI芯片公司,因為懂應用的人不懂AI,懂芯片的人不懂應用,芯片提供者和應用者之間的認知差異很大。
6. 蘋果M1 Ultra第一個解密行業(yè)GPU如何實現(xiàn)裸片集成?
這顆采用2.5D封裝芯片非常符合其Ultra名字:通過硅中介將兩個M1 Max裸片集成在一起,帶來了驚人的2.5TB/秒帶寬。但戲肉在于,M1 Ultra第一次實現(xiàn)了兩個GPU裸片的集成。這是過去幾年,AMD、英偉達和英特爾都聲稱要做,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取得成就。
除了市場沒有氣候,技術難點是GPU裸片集成最大的痛點。據(jù)大全介紹,與CPU Memory或GPU Memory與裸片集成相比,GPU GPU裸片集成最大的困難在于線路更細更密,需要更多的接口(I/O),因此,需要將用于引出裸片信號的凸點間距縮小到50/40um規(guī)格以下。
蘋果彎道超車 臺積電無凸點技術幫了大忙?
除了沒有凸點間距的箍咒外,這種方法還可以大大降低熱阻,但缺點是芯片設計開始時必須一起確定,技術要求自然更高。
據(jù)大全介紹,蘋果很早就開始研究與臺積電的無凸點連接方法,因此也推測正是這種技術幫助蘋果M1 Ultra實現(xiàn)了GPU裸片集成。(裸片與裸片之間的互聯(lián))最終解決方案是無凸點,即上下裸片之間銅與銅、介質層與介質層的結合。于大全說。
似乎使用了些小的Si在生產過程中,橋實際上與英特爾有關EMIB或AMD的Elevated Fanout Bridge (EFB)同樣,兩者都沒有凸點設計。
此外,蘋果是否為此GPU裸片集成設計了新的接口IP也讓人浮想。這一點在蘋果的新聞稿中沒有一個字,但從技術實現(xiàn)的角度來看,界面IP幾乎僅次于微凸點和TSV技術。余大全還表示,接口I/O必須采必須采用新的解決方案。這也是英偉達,AMD以前的重要發(fā)力點。
目前蘋果的進步只能停留在猜測階段,但蘋果在技術不成熟的時候從來沒有推出過產品推斷,盡管蘋果在新聞稿中沒有提到界面IP,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在這方面沒有突破,更有可能是它仍然保留著關鍵技術。
雖然GPU進入多裸電影集成時代早已被預測,但將產品帶入商業(yè)大規(guī)模生產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,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的是蘋果,這個市場的新進入者更有趣。
7. 蘋果M1 Ultra亮相 臺積握大單
根據(jù)行業(yè)分析,蘋果使用臺積電 5 奈米工藝和先進的包裝技術 M1 Ultra,單制造成本約 300~350 美元明顯低于英特爾Xeon處理器價格。
M1 Ultra 雖然是透過 UltraFusion 技術連結 2 采用臺積電 5 奈米制程的 M1 Max 芯片裸晶,但按芯片尺寸計算,每片 5 奈米晶圓的 M1 Ultra 切割晶粒數(shù)(gross die)僅 68 顆。臺積電今年 5 奈米總產能超過50%已被蘋果包裹,蘋果也是臺積電 3D Fabric 最大的客戶擁有先進的包裝平臺。
創(chuàng)新的 Ultra Fusion 采用硅中介層(silicon interposer)連接技術可同時傳輸超過 1 每秒提供一萬個信號 2.5TB 超低延遲和處理器間頻寬是行業(yè)頂級多芯片互連技術頻寬的4倍以上。這使得 M1 Ultra 它可以有效地運行,并被軟件視為單芯片,因此開發(fā)人員可以充分發(fā)揮其性能,而無需重寫程序代碼「前所未有的創(chuàng)舉」。
M1 Ultra 的 20 核心 CPU 帶來比同功率范圍內最快的 16 核心桌上型處理器高于 90% 多執(zhí)行性能,只需使用少于桌面處理器 100 瓦的功耗可以達到操作峰值性能。M1 Ultra 的 32 核心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引擎每秒運算次數(shù) 22 即使是最具挑戰(zhàn)性的機器學習任務也能高速完成。此外,M1 Ultra 媒體引擎的性能是 M1 Max 的 2 倍,帶來前所未有的 ProRes 電影編碼和解碼通量。
8. 晶圓OEM全球收入估計連續(xù)三年增長20%以上,16年來增長最強
IC Insights預期,2022 全球晶圓代理的年收入有望攀升 1321億 美元,將再次增長 20%,將連續(xù) 3 年收入增長過多 20% 水平,并是 2002 年至2004 連續(xù)三年增長最強。
9. 盛美半導體等5家中企將被美國列入清單退市?官方回應來了
3月11日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根據(jù)《外國公司問責法》,SEC當?shù)貢r間3月8日,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被列入暫定清單,即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(fā)行人。
被列入暫定清單的五家中國上市公司分別是百濟神州、百勝中國、再鼎醫(yī)藥、盛美半導體和黃醫(yī)藥,最近剛剛上市SEC提交年度報告。SEC他們說,他們可以在3月29日之前向前走SEC提供證據(jù)證明你不具備退市條件。如果不能證明,將被列入確定退市名單。
受此消息影響,五家公司在美股的股價大幅下跌。截至美股3月10日收盤,百濟神州下跌5.87%,百勝中國下跌10.94%,再鼎醫(yī)藥下跌9.02%,盛美半導體下跌22.05%,黃醫(yī)藥下跌6.53%。
10. 基于22的思特威重磅推出了第一個nm工藝制程50MP超高分辨率圖像傳感器新產品
預計2022年手機將占據(jù)全球份額CIS總市場收入為71.4%。旗艦智能手機正在追求單反相機的拍攝性能。圖像傳感器作為核心成像設備,已成為手機攝像頭性能破壁的關鍵領域,其中5000萬像素芯片最受歡迎。50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作為旗艦手機主攝的主流配置,未來將有穩(wěn)定的生命周期。近日,技術先進CMOS圖像傳感器供應商思特威(SmartSens),推出其首顆50MP超高分辨率1.0μm像素尺寸圖像傳感器新產品——SC550XS。新產品采用先進的22nm HKMG Stack工藝工藝,搭載思特威SmartClarity-以及成像技術SFCPixel與PixGain HDR成像性能優(yōu)異的專利技術。此外通過AllPix ADAF技術支持可實現(xiàn)100%全像素對焦,并配備MIPI C-PHY 3.0Gsps高速數(shù)據(jù)傳輸接口。產品可滿足夜視全彩成像、高動態(tài)范圍、低功耗性能的旗艦智能手機主攝需求。
11. 下一代Mac mini將率先搭載蘋果自研M2系列芯片
蘋果在2022年春季新產品發(fā)布會上推出了兩個M1 Max集成1140億晶體管的強強合體M1 Ultra該芯片,并推出了該芯片Mac Studio。
蘋果目前正在銷售Mac中,Mac Pro英特爾芯片仍搭載,Mac mini雖有搭載M1芯片版,但也有英特爾芯片版。
根據(jù)外國媒體的最新報道,蘋果的下一代Mac mini,芯片上會有重大升級,搭載M2系列芯片,將是首款搭載M2系列芯片的Mac產品。
外國媒體還在報道中提到,作為蘋果M2系列芯片入門版,M2同M1一樣是8核CPU,但GPU提升到10核心;M2 Pro芯片是12個核心CPU,10核心GPU。
12. 2021 to預測2027年先進封裝市場
13. 三星晶圓代工疑良率造假,4nm良率僅35%
三星電子懷疑三星半導體OEM工廠的產量和產量報告存在欺詐行為,并計劃進行調查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高通已經(jīng)使用了它的4nm驍龍8 Gen 部分訂單從三星轉移到臺積電4nm轉單的主要原因是芯片組的良率只有35%。
14. 安世半導體、揚州揚杰、杭州士蘭微、吉林華微、樂山無線電、華潤微
15. SEMI:到2030年,全球半導體收入將達到1.3萬億美元
在一次theedgemarkets.com在獨家采訪中,SEMI總裁兼首席執(zhí)行官 Ajit Manocha說長期增長前景很刺激,預計會到來 2030 該行業(yè)年收入將翻一番以上,達到約 1.3 萬億美元。
16. 3nm 良率不足,據(jù)報道,臺積電將為蘋果提供服務 3nm及5nm 異構封裝產品
據(jù)韓媒 infostock daily 援引消息人士爆料,因 3nm 由于良率不足,工藝難以完全滿足要求。
Umbrella Research 首席執(zhí)行官 Ju-ho Yoon 臺積電承認很難保證 3nm 通過快速解決熱問題的混合鍵合技術,可以滿足蘋果的要求。
17. GaN充電器的魅力是什么?蘋果也想進入
GaN 是充電器和移動電源的絕佳材料選擇。許多公司一直在基于新技術和推出新技術 GaN 產品GaN充電進軍,供應鏈分析師Ming-Chi Kuo蘋果可能會說 2022 下一代年發(fā)布 GaN 充電器,支持約 30W 并且有新的外觀設計。
- 半導體電機驅動參考設計 STSPIN32 和生產級PCB
- 貿澤電子與Innodisk簽訂全球分銷協(xié)議 提供工業(yè)級存儲產品
- RECOM的DC/DC符合轉換器系列AEC-Q100標準
- 三星 Galaxy A23 5G 現(xiàn)身 Geekbench,搭配高通驍龍 695
- 馬斯克收購導致500多名推特員工離職 谷歌蘋果Meta爭著搶人
- 瑞森 SGT MOSFET 介紹及應用
- BOE福布斯2022年全球企業(yè)300強 綜合實力持續(xù)上升
- 大灣區(qū)首次全自動化SiC北理汽車研究院交付動態(tài)測試系統(tǒng)
- 蘇大維格:公司有Tof diffuser相關技術儲備
- 半導體聯(lián)盟計劃在傳美日等形成 韓國媒體指韓國政府受美國的提案
- EA Elektro-Automatik會見中國駐德大使 闡述了中國市場增長的宏圖
- 利潤太低 LG Display決定在年底前停止韓國市場的生產LCD面板
